文学

首页  >  文学

我与校报

作者:刘爱玉  编辑:徐婧雯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29

岁月匆匆。从2002年我开始向校报第四版“沙湖墨韵”投稿以来,已有15个年头。无论岁月如何变化,我始终心存感激。

作为《湖北大学报》的老读者、忠实的粉丝,工作之余读报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2009年退休后,毫不夸张地说,《湖北大学报》开启了我退休生活的新起点。每周一次等待《湖北大学报》,就像期盼与久别重逢的老友相会。报纸在手,阅读欲望油然而生,心中不免猜想,又有什么“美味佳肴”待我享用?

在夜晚宁静的灯光下,捧一份《湖北大学报》,就一杯清茶,五洲风云尽收眼底,四海要闻全在眼前;仿佛聆听哲人教诲,犹如面对智者交流,似走进绿茵芳草地,像漫步馨香的花园;如饮甘泉,仿拂清风,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那感觉,比炎夏喝一杯冰镇饮料,比严冬吹来一股暖气还要畅快,是那些痴心于“方城”之战者所无法体验到的。

读《湖北大学报》,让我读出了愉悦,读出了启迪,读出了思想。这不仅是我的体会,也是许多退休老师的感受。初次读到《湖北大学报》是在2000年7月1日,仔细看了一遍,我便爱不释手,尤其喜欢上她第四版看似平淡却包含情愫的文风。那天很热,但是我从这份报纸中感受到了和煦的风。后来得知那群给我们发放报纸的志愿者大多是大学生记者团的记者,校报里面也有他们的心血和故事,这让我更喜爱校报了。

一份校报,从讨论选题,确定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定稿到印刷发行,看似简单,背后却凝结着许多人的汗水。湖北大学综合大楼724室———校报编辑部所在地,也是我的 “福地”。2002年我开始向校报四版投稿,那时的四版编辑是杨洪波老师,他像一位师者,对热衷写作的我循循善诱,殷切鼓励。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的第一篇稿子《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刊登了。在这以后,我备受鼓舞,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15年下来,我先后投递过四十多篇稿子,多被登载,让我潜藏的文学梦想重新“发光”。2017年10月30日,校报第1135期四版专版登载我写的《我所知道的长江学者江畅》。这篇文章见报后,许多老师给我打电话,一致评价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觉如沐春风,大开眼界,似乎发现湖大还有一 “才女”。

图为杨洪波老师

能够得到老师们的认可,我感到特别欣慰。尤其是读到江畅老师给我来信时十分感动。他说:“爱玉老师,您好!您给我写的专题记叙文章,包含情谊,文采飞扬,读后令我非常感动和感激!可以看出,您为写这篇文章下了很多的功夫,搜寻了许多难得的资料,又很用心写作和修改,非常感激您为我做的这一切!您不仅非常热爱和尊崇学术、学者,而且对湖北大学、对原政治教育系、对与您共过事的同事一往情深。这种精神和情怀值得我认真学习和珍视。文章就行文而言写得很好,很美,只是把我写得过于高大,我受之有愧,当然这也是您对我的期待和指出的努力方向。您过去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尊敬的大姐,给过我多方面的帮助和关照,我也想借此机会向您致以诚挚的谢意!也希望您以后多多给我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能够善始善终,保持优良本色。再次感谢您!”

看了这封信,我潸然泪下,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江畅老师,一个知名的长江学者对我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如此尊敬、谦虚。这些鼓励、雅正和提携,令我一时感动得无言以对。

我是一个在平凡岗位奉献的小人物,是校报这个平台让我在退休之后能够发挥一点光和热,写稿是件值得我痴迷和执著的事情。每当我在夜深人静时,提笔写稿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充满了新的热情和激情去细细观察生活中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人和物。仿佛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新鲜的血液,偶尔听见老师们的交谈,都觉得“创作素材”就藏在其中,细处往往蕴藏着无限美好,只等着你发掘。最令人陶醉的是,那些稀松平常的日常见闻通过你的视角过滤,用一种客观冷静的笔调陈述出来,记忆大门会焕发一种全新的感染力,自己看来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和七个自己相遇,而最后一个正在成长。我想,我在退休之后,庆幸能伴着校报一同进步。我的晚年生活不再寂寞、孤独,反而更加充实,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我开始重新拥有对生活的热爱。校报于我,犹如一位慈祥、平和的智者,在我退休后最彷徨时引我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漫漫人生路,有《湖北大学报》相伴,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一件乐事。

除了编辑老师,校报的采编、发行还离不开一个年轻、活跃、充满思想和创造力的团体———大学生记者团。而我和校报的这一段情缘,也正是我与这群孩子的一段不解之缘。

今年1月1日,我收到来自大学生记者团的一条短信:“刘爱玉老师,您好,我是学校记者团的谭心玥。您经常给我们校报四版投稿。我们非常钦佩您坚持不懈写文章的精神。您是记者团团员十分敬佩的老师。现在长江日报有个活动,给校园敬爱的人送手套。我们想给您送一双手套。”

图为刘爱玉与李天舒

当我拿到这双手套,看到贺卡上的淡粉色祝福词“校园守护者:送您一双温暖的手套,这个冬日不再寒冷!———湖大记者团”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心里一股暖流瞬间升起,倍感温馨。

俗话说,礼轻情意重。虽然只是一副手套,但是大学生记者团给予我的是极大的鼓励。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爱读书,爱看报,爱写作,爱湖大。由此,我结识了大学生记者团的同学们。在与记者团的“亲密接触”中看到了他们的默默耕耘,感受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朝气。

去年1月《楚天都市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一段30年的图书馆情缘》的报道,讲述我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和写作历程,作者就是大学生记者团的李天舒。天舒说我常给校报投稿,是校报忠实的粉丝。其实我这人一贯生活低调,退休后只想过平静、安定的日子,不喜张扬,更不想出名。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老师,我给校报投稿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作,喜欢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喜欢和记者团的这些孩子一起聊天。

如今我虽退休多年,但是关注校报、关注大学生记者团的习惯一直未曾改变。我时常跑到校报编辑室主动查找最新的校报,也经常和在编辑室的大学生记者交流写作心得和新闻线索。校报是了解学校的窗口,记者团是接受新知的渠道,和大学生记者在一起,我也感到自己思维更加活跃,心态更加年轻了。

大学生记者团是一个大家庭,这里不仅有老师、学生,也有我这样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这里让我结交了新朋友,开阔了新视野,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每当听到他人提起大学生记者团这个名字,我都会有一种温暖的认同感。

我爱校报,我爱大学生记者团,也深深庆幸自己成为他们的同路人。

是他们,让我见识到校园内外许多别样的风景。

是他们,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早已习惯的事物。

是他们,让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并肩奋斗,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让我们用热情的心拥抱生活,用负责的心对待文字,用真诚的心传承美德,在文学的路上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

(作者系图书馆退休教师)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排行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    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