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学子林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又是一届即将远行的毕业学子要扬帆起航。每到毕业季,母校与学子就是一个无法分离的话题,如果将学校比作家,那么在毕业生身边予以关心、照顾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是“母亲”的化身,他们为学生辛勤付出而不求回报。
守护学子33年的宿管阿姨要“毕业”了
“早,阿姨!”“你们早啊!”每天早晨,学生宿舍七栋值班室前会不断重复这样的对话。在楼栋微信群里发布天气预报,提醒学生相应地增减衣物、晾晒衣物或者是带伞和收衣服,定期制作黑板报宣传各种安全、养生保健知识,摘录名人名言……这些都是七栋的宿舍管理员刘雪琴的日常。
刘雪琴喜欢和学生打交道,会定期深入宿舍和学生们谈心。“以前在九栋,我有好几个干女儿,现在在七栋也有,没办法,关系太好了,不叫阿姨,都叫妈了!”
正值毕业季,宿舍里需要处理的事务逐渐增多,学生“访问”值班室的次数也不断增加,作为七栋宿舍楼的管理员,刘雪琴忙得不亦乐乎。她介绍,办理毕业生退押金、查房等是毕业工作的最后几道关卡,而她早将整栋楼117个毕业生的联系方式记在册子上,方便查询和记录。
算上今年这一届,刘雪琴已经送走了33届毕业生,她也即将退休。“我很开心在湖大工作了这么多年,让我认识了这么多可爱的学生,希望她们毕业后前程似锦,有空多回来看看我们。”
24小时待命的辅导员 送走自己的第一批毕业生
生命科学学院的年级辅导员制度是今年才开始实行的,每个年级对应一个辅导员。作为学院2014级的年级辅导员,马菲在今年六月底送走了她的第一批学生。“我是三年前才从阳逻调回本部的,2014级的256名学生是与我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批孩子,能够成为他们的年级辅导员是我的荣幸。”
作为年级辅导员,她日常的工作是24小时制的。“临近毕业,从早上六点到凌晨一点都有学生询问毕业的相关事宜。”毕业生的工作比较繁杂,有不少手续需要办理,比如离校手续、毕业生改派的办理手续等等,大部分毕业生对流程都不太清楚,这就需要辅导员来帮忙处理。“在群里经常有学生会问报到证、毕业证什么时候发等问题。学校举办的许多毕业活动,也需要我来组织学生参加。”马菲表示,她会尽量把工作做到细致,有必要的话还会建一个交流群,方便众多已经工作的毕业生。目前为止,她的QQ工作群已经超过110个,微信工作群也有36个。
母亲的拳拳情意,游子的不舍之心,母校恩情无以为报。琴园内外,也有一群人,他们或是一生耕耘在此,默默奉献;或是毕业后回归母校的怀抱,他们用自身的努力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
“回到母校创业增添我的信心与决心”
“时隔多年我还清楚地记得,教古代文学课程的刘尊明老师,常常穿着粉色的衬衫,写一手飘逸的草书竖排板书,那种风度,是当下任何炫酷的PPT课件演示都难以企及的……”文学院教师张琦回忆当年在湖大美好的求学经历。
张琦本硕均于湖大就读,2015年从湖北出版社回到母校任教。与曾经教导、呵护她的老师们共事,张琦表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她提起,2017年参加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她缺乏教学经验,找不到参赛的信心。期间系主任杜朝晖老师不断给她鼓励,并组织其他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反复听她试讲,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她也采纳了班上学生的意见和创意。最后,张琦荣获了大赛的一等奖。“我想,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早就放弃了。”从企业回到母校,在领导、同事和学生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张琦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提升了许多,也坚定了自己在母校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16年奋斗经历见证我的母校情怀”
“我很荣幸能够见证湖大16年来变化发展的每一步,湖大培育了我成就了我,它是我的第二个家。”湖北大学200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后勤集团水电绿化修缮中心党支部书记毕立辉如是说。
2006年毕业前夕,毕立辉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了后勤集团招聘通知,当时已在老家山东淄博找好语文教师工作的他,毅然投了简历。“我在湖大求学生活了四年,早就有感情了,有机会可以留下来,我当然不想错过。”
他回忆道,到单位不久就赶上暑期学生宿舍维修改造,暑期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扑在了这件事上,工作时间衣服基本没有干过。“我一个学中文的,刚开始不适应,跟着身边的人做,边学边摸索,没想到竟然真的完成了,这件事一直到现在还很有成就感。”他笑着说。
如今,16年过去了,曾经就餐的食堂变成了教育超市和大学生活动中心,曾经的家属区修建了逸夫楼,新的图书馆、实训大楼建立了……“学校变得越来越美,学生们的学习、住宿条件越来越好,热水、空调进宿舍,希望师弟师妹们珍惜当下的良好条件,努力学习。”毕立辉表示,作为一名湖大人,自己也将致力奉献母校的发展,“哪怕只是作为一颗床板上的小小螺丝钉。”
“不忘师恩,为母校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我选择回校任教,是希望能够向我的老师们学习,在学生们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起到帮助的作用。”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世辉说。
1989年至1993年,杨世辉在湖北大学生命科学系求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微生物学专业,2016年回国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能源及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杨世辉教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项美国DOE和NSF项目,在微生物学不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成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和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
在湖北大学求学期间,杨世辉坦言最难忘的是老师们的潜心教育和付出,还有同窗情谊。阔别母校20余年,谈及回母校后的感受,杨世辉感叹:“变化很大,但感觉很亲切,同事们都十分熟悉,就像回到了家。”
“相信学院的学科也会像中国腾飞一样,在工业微生物这一块能够跻身一流学科的行列。”2017年12月,湖北大学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湖北大学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突破,成为学校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杨世辉表示,学校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就会带来非常好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努力把自身的基础打好,就能在特色性的学科上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