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时光)当地时间10日,第六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在哥白尼故乡——波兰托伦市开幕。波兰滨海省副省长科佩西奇、中国驻波兰格但斯克领事馆总领事赵秀珍、托伦市副市长拉谢莱夫斯基及中外40多位学者参加了开幕式。与会代表共同就弘扬和创新东西方传统文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讨和交流。
本次世界文化发展论坛是2013年开始举办以来的第六届。在以前的5次论坛上,各国学者围绕“当代世界主流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经济不平等与世界公正”“亚洲价值观与人类未来”“和平、发展与人类共同价值”和“‘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等重大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次论坛是第一次在欧洲举办。来自论坛主办方之一的长江学者、湖北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江畅表示:“这几次会议我们想尽量覆盖各个大洲,北美、南美、亚洲都已经举办过,欧洲还没有,这是第一次在欧洲举办。还有一个原因,我们觉得目前对世界问题的影响主要还是在欧洲和亚洲。”
波兰滨海省副省长科佩西奇先生
波兰被誉为欧洲的心脏,也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节点。著名钢琴家肖邦在世时经常来托伦度假,这里的民间音乐给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波兰滨海省副省长科佩西奇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著名波兰艺术家肖邦完美契合了今年论坛的主题‘东西方文化和命运共同体’。他的作品完美结合了古老与现代、简单与复杂、东方与西方、普世与永恒。”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
江畅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在一种互相依存的状态,一国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状况关系重大。各国利益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
江畅说:“今天,不论人们身处何处、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于2017年11月载入第72届联大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委员会通过的两份决议从此,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响应、认同和支持。”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样的共同体?如何建设?怎样协同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这不仅需要实践上的积极尝试,更需要理论上的探索,学术上的强有力支持。对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分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即“共在、共商、共建、共享、共担”。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
万俊人说:“为什么提出‘五共’,人类文明几千年,特别是现代文明500年,一直遵循的逻辑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就是弱肉强食。这种逻辑很有作用,但是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类构建一个社会,即使它很成功,也必须要改善它的不足。作为一个复兴的东方国家,面对一个既定的国际秩序,它会率先感受到既定秩序的不合理性。”
万俊人表示,世界是所有人共同存在的世界,在这一基础上要进行“共商”,不能搞一言堂,世界政治需要多极化。之后就是一起“共建”世界,解决问题。例如全球气候问题,就需要各国共同付出行动。成果则一起“共享”,同时要根据共享的资源、成果的比例“共担”相应的责任。
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探究如何使之融通和产生共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教授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依赖各国共同的利益基础,更要依赖世界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努力消除“冲突”,中国文化具有的“协和万邦”或共同精神取向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积极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智慧。
本次世界文化发展论坛由波兰托伦雅盖隆学院、中国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论坛期间,来自中国、波兰、墨西哥、韩国、以色列、印度等世界多国的40多位学者举行了近十场主论坛和分论坛的研讨会。
原文链接:http://news.cri.cn/20180712/4fc0e145-e209-9c65-7bcf-4eea383b61cc.html